並肩齊行,互不相讓的網球父子檔—譚若恆、譚立威
【運動視界】報導
【偉勁人物】報導
溝通是親子之間最重要的課題,而對他們來說網球便是父子間最直接的溝通方式,是十幾年來從一個仰望的身高,至如今齊肩並行,他們是網壇界的父子檔選手——譚若恆、譚立威。
譚若恆(右)與譚立威(左)於兩人數張獎狀前的合影
「嘿!老譚有人找啊!」一個老譚、一個小譚,大抵就是球場上對這對父子檔的稱呼。來自高雄的譚立威,自小學一年級便跟著父親譚若恆走跳球場,過著父親上班他上課,父親下班打球他跟著,從一旁玩沙到拿起球拍看出了些許興趣的譚立威,開啟了跟網球的不解之緣。
剛開始都由父親譚若恆訓練,直到三年級接受其他教練訓練的譚立威,自己笑道:「其實小學打什麼四維盃啊排名賽啊,都沒什麼大起色,國中全中運也都打團體,直到高中有打全中運個人賽一次第二、一次第五」在青少年期間從未出國打過ITF的青少年賽事,說到此事,譚立威惋惜道:「因為家裡認為打ITF的青少年沒有太大用處也比較花錢,現在就覺得有點可惜,經驗少了一點。」譚立威表示自己剛轉職業時,什麼都不懂,「那時候連怎麼簽到,怎麼找人練球都很徬徨,後來到大三才懂得職業賽的生態也比較像一個職業選手」,相較於其他同期的職業選手,慢一步轉戰國際職業賽場的他反而更有鬥志的說:「上大學轉職業我反而更喜歡打球,就特別覺得贏球很有成就感。」被問到是什麼讓他毅然決然的選擇了轉戰職業,他就霸氣的說了一句:「因為我覺得我可以!」
憑藉著一股不屈不撓的精神,譚立威不僅闖進了未來賽單雙打四強,更多次為高雄市出戰全運會,他開心的說:「其實是可以看到自己成長的,大三那年的全運,贏尤承宇,跟冠毅也打了三盤大戰,以前覺得距離很遠的人,現在有追上的感覺。」譚立威表示大三那年全運會前,自己算是傷退期,從大一剛轉職業身體強度跟不上,大大小小受了很多傷,「旋轉肌受傷,肩膀都抬不起來,後來還有高爾夫球肘、阿基里斯腱病變,纖維紊亂……」數著身上三年來大大小小的傷,以及萬把塊的醫療費用,無奈地提到:「那時候積分都被扣光光了」休養的期間,也讓譚立威的心境轉變許多,認為穩定自身的強度和身體健康才是最重要的。
提及這段轉折的心路歷程,譚立威表示:「現在想想老譚以前說的很多話,其實滿正確的。」提到父親在自己網球路上的多次指點,父親譚若恆則不服的說:「那是小時候譚立威喜歡耍小聰明,那時候成績不好是因為想法很多,那種想要偷偷走捷徑的那種,但能力還不到,就容易輸球。」譚若恆認為,一個好的青少年選手比較服從也比較穩定,會去減少失誤。
談到選手訓練的方針、模式,老譚便開始分享自己三十年的球齡所深藏的經驗,作為愛好網球的球痴,譚若恆從網協乙組、國內壯排、國際ITF壯年賽……大小賽事前前後後已拿了32個單打冠軍頭銜;而退伍之後作為教練的他亦受邀去中國江蘇省擔任教練,更曾受新力運動公司邀請,任職於陽明網球場的執行長,「那時候在陽明,什麼都做了,辦過B、C級青少年排名賽、選手培訓啊……」譚若恆表示自己在管理上要求教練許多,從訓練計畫到訓練日誌,致力將陽明網球場經營成一個選手的培育基地,在此過程中也帶出了更多網壇的新星,現10歲組排名第一的曾子淵,及現12歲組排名第一的曾子穎,皆於陽明網球場訓練過,譚若恆也嘆息道:「我覺得下面幾個教練李東翰、許逸哲、李俊德這幾個真的都很優秀,不過就是球場經營成本太高,很可惜沒能給這些教練一個好好教球的地方,還有這些還小的選手一個好的訓練基地。」
對於這些小選手的訓練,譚若恆掛在心上,被問到關於自己兒子的訓練及比賽成績,老譚則坦然的說:「其實就希望他打的健健康康,未來賽就能的話以站養站,短期目標可能就是希望未來能選上世大運國手,能夠成為挑戰賽的常客。」提到以站養站、自給自足,譚立威則表示,現在贊助就是球拍跟一位陳叔叔每一站的小紅包,對現在的自己,譚立威更是期待能夠穩定進未來賽四強,然後一分一分打進挑戰賽的等級,盡力去做好自己。
虎父無犬子,縱橫球場間的世代傳承,自肺腑溢出對網球的熱情,多種身份疊加在父子兩人身上,而網球便是讓他們橫跨了一個世代最佳的通話器。
(文/林莉純撰)